|

|
|
筋骨、肌肉、神經系列 |
|
標題: |
骨鬆不是老人病! 過了這「黃金年齡」骨量就開始流失 |
日期: |
2021/12/27 |
詳文: |
存骨本,有關鍵年齡別錯過了!國健署提醒,原來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到30歲前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若骨量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會形成許多孔隙,呈現疏鬆的現象,就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因此,想要存骨本就得要抓緊時間點。
根據國健署2017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針對國人65歲以上民眾量測其骨質密度發現,國人至少有一個部位骨鬆盛行率為14.1%(男性10.4%、女性17.4%),且隨年紀增加。另相關資料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
骨質疏鬆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民眾多不以為意,並把它當成正常的老化現象,忽略危機。其實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預防跌倒,並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適度曬太陽,避免抽菸,均衡飲食,同時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才能避免跌倒,造成骨折。
為協助民眾預防骨質疏鬆,減少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國健署提供以下保「密」防「跌」小撇步如下:
均衡飲食: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等,如乳品類、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等健康生活形態。
適度曬太陽 負重運動: 建議可於清晨或黃昏時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並從事荷重運動如慢跑、健走等,增強骨質密度,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
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注意居家環境安全,除了增加照明設備外,地板應保持乾燥,避免堆積雜物以免跌倒。
檢視用藥安全: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不當使用藥物而造成跌倒的風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
資料來源: |
匯流新聞網 |
 |
|
|
|
 |
累積上網人數:
       
線上瀏覽人數:33人
|
 |
 |
|
 |
|
|
 |
目前購物車沒有產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