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林志遠/台中報導】少吃、運動、救身材!1名40多歲袁小姐與肥胖、脂肪糾纏20多年,無論健走慢跑、飲食控制,配合減重藥物,甚至接受胃內水球置入術,仍功敗垂成,身高158公分、體重近80公斤的她,同時還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問題,嚴重危及身體健康。 控制體重是門專業 應尋求代謝專科醫師協助 根據統計,有8成5糖尿病患者面臨體重過重的雙重打擊,然而只要體重能獲得控制,血糖及血壓均能有明顯的改善。可是減重談何容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辛明哲坦言,控制體重是門專業,應尋求代謝專科醫師的協助。 辛明哲醫師指出,目前胃繞道、胃袖狀切除等外科手術適用於重度肥胖患者,然而針對中度肥胖者,則仍建議持續以藥物治療、生活習慣(運動、飲食控制)的改變為主,但難有顯著的改善。再加上,中度肥胖者本身對於胃繞道等外科手術的接受度不高,認為自己又不是超級大胖子,何必接受風險較高的手術。
相較於胃繞道、胃袖狀切除 胃內縫合手術風險低、恢復快 對此,辛明哲醫師進一步表示,事實上胃內縫合手術於10年前問世,因風險低且成效可見,翻轉了世人對減重手術的既有認知。此項手術近幾年引進台灣,在減重外科醫界無疑投下震撼彈,因為手術相對簡單,但減重成效近乎與一般減重手術並駕齊驅。 辛明哲醫師分析,相較於胃繞道、胃袖狀切除等外科手術,胃內縫合手術安全許多,透過胃鏡即可縫合胃部,改變胃部結構,降低患者食慾及吸收率,過程就跟照胃鏡差不多,不僅風險低,且術後恢復較快。 以袁小姐為例,接受胃內縫合手術後,第1個月食用流質及質地較軟的食物,並配合減重藥物,恢復良好,因飢餓感較低,就不會想進食。目前定期回診,在醫師、營養師協助下,控制飲食,並持續運動,體重逐漸下降,現已達到理想狀態。 減重無效的中度肥胖若合併這些問題 應採取積極減重方式 辛明哲醫師建議,減重無效的中度肥胖,若合併家族肥胖、三高等代謝疾病的患者,接受胃內縫合手術不失為積極減重的新選擇。一般來說,術後配合藥物治療,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少吃高油高熱量食物,多多運動,約可減去2成5的體重。 根據國外臨床經驗,胃內縫合手術適用於中度肥胖者,且合併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所謂中度肥胖是指體重比理想數值還高出20至30公斤,此時透過飲食控制或是運動,體重仍是不動如山,甚至越來越重,就可考慮此項減重手術。 中度肥胖已進入疾病階段 任其惡化恐導致重度肥胖 辛明哲醫師提醒,一旦到了中度肥胖階段,就已進入疾病領域,光靠生活習性的改變(如:運動、少吃),以及內科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如果任其惡化,則很可能發展為重度肥胖。 不過,並非每個中度肥胖民眾都適合胃內縫合手術,辛明哲醫師強調,有過嚴重胃潰瘍、胃穿孔等病史,以及罹患肝病,以致胃食道靜脈區張等患者,因胃部結構受損則不宜接受這類手術。
累積上網人數: 線上瀏覽人數:37人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5,310例本土病例,為41,073例男性、44,211例女性、2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7,230例)、臺北市(12,069例)、桃園市(9,658例)、高雄市(6,805例)、臺中市(6,770例)、臺南市(4,130例)、基隆市(2,428例)、新竹縣(2,301例)、屏東縣(2,105例)、彰化縣(2,035例)、宜蘭縣(1,936例)、花蓮縣(1,611例)、新竹市(1,287例)、苗栗縣(1,134例)、雲林縣(927例)、南投縣(705例)、臺東縣(699例)、嘉義縣(646例)、嘉義市(464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60例)、連江縣(9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0例具慢性病史、20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9日至5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