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許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來小兒科門診或健兒門診時總會詢問醫師:「我的孩子是不是營養不良呢?為什麼這麼瘦小?」或是「孩子已經吃這麼多,為什麼還是長不好?。」其實兒童的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是一個臨床表現,並非一個疾病,影響的順序以體重最明顯、再者為身高及頭圍。 一般定義生長遲緩為體重低於生長曲線上同年齡層標準的第3至5個百分位以下,或一段時間內體重向下跨越兩個百分位線(例如由第75百分位下降到第25百分位)。而造成兒童生長遲緩的原因有很多種,包含器質性原因(先天性異常、心肺疾病、腸胃道功能不良、內分泌代謝問題…等)、或是非器質性原因(餵食困難、社經壓力、親子關係等)。 女童因挑食體重過輕 檢查發現有兒童生長遲緩狀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芳瑗表示,在健兒門診中,曾有一位1歲3個月的女童在接受疫苗注射時,被注意到體重只有7.5kg。根據父母描述,女童從小至今都是全母乳親餵,副食品常常要吃不吃或只願意嘗試幾口以前吃過的稀飯、吻仔魚、少量蔬菜及水果,目前發展正常可以行走,活潑好動,因此父母覺得她只是比較挑食並無大礙。
經醫師初步進行檢查發現,女童唇色較為蒼白,體重百分位從6個月大時的6.5kg(約15到50%)到目前的低於3%。且在血液檢查中發現女童嚴重缺乏鐵質,造成患者有胃口不開、生長遲緩甚至輕微貧血的症狀。而後在醫師指示建議下,女童透過補充口服鐵劑及多加攝取含鐵食物等方式,飲食狀況獲得改善,體重的百分位也逐漸回升。 如孩子有兒童生長遲緩 一定要接受詳細的健康檢查 張芳瑗提醒,對於生長遲緩的兒童而言,必須接受完整的病史回顧及詳細的身體檢查,針對其飲食狀況、營養需求及體能發展做全方位的討論,甚而需要一些實驗室的檢驗去排除可能潛在的疾病原因或是評估現行的營養狀態,才能適時的給予處置,以免造成後續兒童生長或發展更大的影響。
累積上網人數: 線上瀏覽人數:28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國內新增8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5,720例本土病例,為 40,942例男性,44,744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704例),桃園市(11,684例),臺北市(11,414例),高雄市(7,525例),臺中市(7,144例),臺南市(4,707例),新竹縣(2,762例),彰化縣(2,341例),屏東縣(2,270例),宜蘭縣(2,201例),基隆市(2,045例),新竹市(1,708例),苗栗縣(1,282例),花蓮縣(1,187例),雲林縣(1,009例),南投縣(730例),嘉義縣(679例),臺東縣(650例),嘉義市(366例),澎湖縣(169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1例女性,其中48人有慢性病,另外1人沒有慢性病、有打2劑疫苗;個案中有21例無疫苗接種。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其中24人超過80歲,有3人年紀僅30多歲,2男1女,都沒有接種疫苗,有慢性疾病,包括神經系統,慢性腎病需血液透析等,染疫後有肺炎或呼吸衰竭併發症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