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理、思想、情緒、睡眠系列 |
|
標題: |
親人離世心痛好不了!走不出悲傷循環怎麼辦? |
日期: |
2022/05/11 |
詳文: |
一般而言,在親人過世後約莫3~6個月,大多可以走出悲傷與失落,重新調整腳步展開新生活,即便心中還是隱隱的失落與悲傷,但並無礙於新生活的開展。心理諮商師黃傳永表示,如果喪親的失落傷痛持續超過10個月,無法減緩與走出悲傷,就得尋找心理諮商師進行心理與情緒的修復。
喪親悲傷的4個時期
國外研究喪親治療著名的心理諮商專家Parkers,將喪親悲傷分成4個時期:
第1期 麻木期:親人過世後,喪親者拒絕相信喪親的事實,糾纏在失落情緒裡,時而伴隨著苦悶與憤怒痛苦。
第2期 渴念期:希望逝去的親人能回來,或回到不曾發生的時刻,但當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會伴隨著憤怒、抗議、痛苦、害怕與焦慮。
第3期 解組與絕望期:喪親者持續活在妄想逝者回來的期待中,逐漸轉為絕望,讓喪親者更失落與絕望,難以調整心緒展開正常的生活。
第4期 重組期:喪親者逐漸開始接受事實,慢慢的重新組織與建構自我,展開新的生活。
重新建構意義,成功調適悲傷
要能成功調適悲傷,通常要歷經完成4個階段,包括接受失落的事實、經驗悲傷的痛苦、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以及重新建構意義,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外來的生活上。失落悲傷者須完成上面這些歷程,才可健全內心的心智,調整腳步重新開始。
其中,第4階段「重新建構意義」,是悲傷調適歷程中最重要的過程,強調在失去親人的悲傷過程中,試圖重新確認或重建被失落所挑戰的世界,努力找到對死亡的解釋,重新組合自我與世界的連結。一般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但若能從亡者的過世,得到某些人生的啟發或體悟,對喪親者來說,會比較容易調適與渡過悲傷期,並可重新建構自我的生命意義,尋找面對生命的新方向。
|
資料來源: |
常春月刊 |
 |
 |
|
|
|
 |
累積上網人數:
       
線上瀏覽人數:53人
|
 |
 |
|
 |
|
|
 |
目前購物車沒有產品 |
 |
|
|